
從探索多元化收入到改變公司文化,傳統媒體如何實現互聯網轉型?
新冠疫情在給傳統媒體帶來衝擊的同時,也在為新媒體創造機遇。如何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實現媒體的互聯網轉型?在這篇文章中,來自亞洲各地的專家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包括改變工作流程,建立多元的營收模式等,但最重要的,是改變公司文化和員工的思維方式。
新冠疫情在給傳統媒體帶來衝擊的同時,也在為新媒體創造機遇。如何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實現媒體的互聯網轉型?在這篇文章中,來自亞洲各地的專家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包括改變工作流程,建立多元的營收模式等,但最重要的,是改變公司文化和員工的思維方式。
據統計,在世界範圍內,每100人中有約2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而在美國的監獄裡,這一比例達到了驚人的34%,情況是如何變得這麼糟糕的?美國總統拜登承諾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2005年水平的一半,讓人們將目光聚焦在碳排放與相關的環境議題上。在中文互聯網上,經典電影的重映與「金三銀四」的離職潮也站上了熱搜。數據記者們選擇了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法來向讀者呈現這些話題?全球深度報道網編輯精選了四月值得一看的數據新聞。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去年被投毒後,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執法機構對這起案件進行調查。這時,調查記者們站了出來。來自英國調查新聞網站 Bellingcat 和俄羅斯 The Insider 進行了一項聯合調查,證明了俄羅斯安全機構和該案的聯繫。在這篇文章中,調查記者們解釋了為什麼會使用黑市數據來協助調查,並探討了其中的倫理問題。
在不久前的 NICAR 數據新聞大會上,專家們分享了幾十款特別適合遠程辦公使用的新聞工具:將你的手機變成外置攝像頭、將小屏幕變成雙屏顯示、測試推特粉絲的性別比例、強化社交分享功能的轉寫工具……一起來看看吧!
採訪經歷過暴力、犯罪或是災難等創傷事件的受害者/倖存者是一件很棘手事情,這類訪問可能會有給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的風險,或是其他道德困境。墨西哥調查記者 Marcela Turati 從事多年創傷事件的採訪,在這篇文章中,她和我們分享了採訪受害者/倖存者的15點建議。
一直以來,我都苦於找不到一款適合記錄靈感的輕量筆記應用,直到我遇見了 flomo。它是隨性的和私密的,在上面記筆記就感覺像是在和自己對話,而許多選題的靈感,都會在這樣的時刻發生。
想要讓你的內容在網上受到人們的注意,並與用戶建立長期的關係。就需要制定詳細、可實施的內容運營策略。從如何進行用戶畫像,到具體要在哪個社交平台發力,再到如何使用工具去評估內容表現,GIJN 的數字運營總監 Rossalyn Warren 撰寫了這份內容運營指南。
深度報道播客要怎麼做?《The Real Story》是如何確定選題和進行採訪和製作的?節目發布後,要如何經驗聽眾社群?媒體孵化的播客節目,又會對媒體報道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全球深度報道網採訪了節目的主持人劉致昕和製作人藍婉甄,請他們分享製作中文深度報道播客的方法與經驗。
3月,以亞裔為目標的暴力事件在美國點燃了新一輪的抗議潮;長賜號因擱淺卡在蘇伊士運河,導致了全球航運的堵塞;歐洲新一波疫情反彈,關於病毒源頭、傳播以及疫苗接種的討論仍在繼續。對於這些重要的新聞議題,數據記者們採取了怎樣的視角、使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呈現?如果你也想以數據作為切入點製作相關報道,有哪些好用的開源工具或資料庫能夠助你一臂之力?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這些本月值得一看的數據新聞與實用資源。
愈來愈多大學將資源投放於調查新聞的教學與實踐。去年10月,有6個以大學為基地的調查報道中心加入了 GIJN。在這篇文章中,Olivier Holmey 採訪了挪威、日本、南非和北美幾間大學調查報道中心,探尋這一趨勢背後的原因和這個模式的優劣之處。
“核真錄”原本是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事實核查》課程的教學實驗號,從2017年創辦至今,已經成為了一個平均每月發稿3-4篇、有着近3萬微信粉絲的事實核查媒體。和專業媒體不同,它完全由在校學生自己運作,但同時又保持着和專業媒體一樣的新聞專業主義。“核真錄”的采編流程是怎麼樣的?學生們如何確保核查的準確性?作為校園媒體,它面臨哪些運營上的困難?在這篇文章中,騰訊全媒派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指導老師鄭佳雯和主編倪奕瑋。
許多媒體急於推出會員計劃而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先決條件:培養和了解自己的忠實受眾。 波蘭媒體 Outriders 從低成本的電子報起步,並通過和 Instagram 上網紅合作的方式,在短短兩年內讓訂戶增長了超過3萬人。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媒體增長策略。
在南非,暴力犯罪的罪犯很少會得到同情,媒體也很少會報道這一群體。但當霍普金斯開始調查該國私營監獄內的不法行為時,她被囚犯們抱怨遭受酷刑和虐待的來信所淹沒。這篇文章講述了霍普金斯是如何對南非監獄系統進行了一場長達十年的調查。
在美國國會騷亂髮生的同時,世界各地的開源調查記者們也迅速行動起來,抓取社交媒體帖文、將直播視頻錄下、並發起在線眾包項目……為日後進行深入調查積累素材。在這篇文章中,兩位資深記者以美國國會騷亂為例,和我們分享了對突發事件進行開源調查的十點技巧。
隨着疫苗接種工作的展開,全世界都希望快一些走出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復盤過去這一年,病毒是如何在一個國家中蔓延開來,又如何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美國薪資水平恢復到疫情前,就代表經濟已經復蘇了嗎?探討這些問題時,數據新聞記者又有哪些切入的角度?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2月值得關注的數據新聞。
從潛伏在智利養老院中的83歲“卧底探員”,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與司法不公而戰的女性,15部紀錄片入圍了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其中有多部題材都與調查報道有關。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為你介紹每一部入圍的紀錄片。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所成立的“反貪腐基金會”(FBK)的調查團隊在上個月發布了一份有關黑海之濱一處奢華物業的調查報告,同時也在 YouTube 上傳了一部約2小時的調查紀錄片,截止目前,該視頻已吸引了超過 1.1 億次觀看。在這篇文章中,FBK 調查部門的負責人向 GIJN 介紹了他們的調查方法。
我們可能很熟悉搜索引擎的搜索術語,但還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開源調查專家范埃斯分享道,記者們常精於概念思維,但將一次搜索分解到最基本要素時,「可視化思維」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它要求記者像搜索引擎一樣思考關鍵詞,而不是一個人類。
2019年初,新人道主義新聞社的記者在前往剛果的埃博拉疫區途中聽說了一些援助人員對當地女性實施性侵或“以性換薪”的醜聞。他們之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搜集證據,並與湯森路透基金會就此發起了聯合調查。這篇文章中,參與項目的編輯講述了這篇報道的幕後故事。
2021年的第一個月,由於人口密集的北半球處於冬季,不少國家迎來新一波確診數高峰,全球新冠累計確診人數也突破一億;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相繼開始第一批次的疫苗接種;而在美國,總統權力交接的過程並不順利,1月6日特朗普的支持者暴力闖入國會,所引發的騷亂引發全球關注。在反覆不定的疫情下,我們究竟有否從前例中吸取經驗與教訓?而隨着拜登於1月20日進行就職宣誓演講,人們又將如何評價特朗普過去的四年任期?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月值得一看的數據新聞。
歷屆 TED 大會上,不乏跟調查報道相關且有趣的演講。我們為你精選了以下七個演講值得關注的演講,講者不僅包括新聞工作者,也有作家和社會活動家,而主題也涵蓋從揭露貪污腐敗到調查秘密監獄,從應用隱密攝像鏡頭到追查失蹤人口。
社交媒體信息是調查中常見的信息來源之一,但因為信息量巨大,社交媒體本身的搜索引擎功能又十分有限,找到我們想要的信息往往非常困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向您詳細介紹如何使用第三方工具查找、分析社交媒體信息。
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每天閱讀大量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功課。但這些信息不僅來源多樣,所在的平台也非常分散。有沒有一款應用,可以讓我在一個地方閱讀完所有的需要的資訊?Mailbrew 就是這樣一款應用,它可以讓你在一封自定義新聞信中添加不同類型的多個消息源,並支持以天、周、月等周期定時投遞。
新冠疫情讓世界各地的電影節也不得不在線上舉行,透明電影節(F4T)就是其中一例。這是一個關注全球腐敗問題的電影節,我們從此次影展片單中精選了五部值得一看的調查紀錄片。內容涉及醫療腐敗、官商勾結而導致環境災難等議題。
在伊朗被關禁閉一段時間後,莎拉·舒爾德開始探索禁閉意味着什麼,並圍繞這個主題創作了一系列作品。疫情期間,她將自己關於禁閉的劇作《盒子》搬上了 Zoom,將這個戲劇帶給正在經歷孤獨的全球觀眾,在線上空間營造出「集體見證」。
全世界翹首以待的新冠疫苗終於在多國完成了臨床三期試驗,並陸續獲得批准上市。當各國接連進入首輪疫苗接種的同時,關於疫苗的各種討論仍舊激烈地進行着;而於瞬間席捲中文互聯網的「丁真現象」也引發了數據記者的關注。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過去一個月里值得一讀的數據新聞。
新冠病毒大流行製造了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公共衛生危機,今年一年,新冠疫情對公眾健康、社會福利及全球經濟的衝擊持續佔據頭版。為此,GIJN 編寫了一份關於如何進行醫療保健調查報道的指南。這篇文章總結了十個來自指南的小貼士。
2020年,「工具箱」欄目採訪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2位調查/數據記者,詢問他們最常用的工具是什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他們最為推薦的工具放到了一塊,看看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們最喜歡的工具有哪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