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文章

992 篇文章

報道工具和技巧

墨西哥記者 Marcela Turati:我用什麼工具調查失蹤人口?

墨西哥記者 Marcela Turati 曾冒着巨大風險,對墨西哥的毒品戰爭進行調查。2018年,她利用申請公開記錄等方法找到了至少1978個秘密墳墓,而至少有2884名失蹤人口被埋在這些墳墓中。在調查失蹤人口時,她最常用的有哪些方法和工具?

深度報道技巧

他們如何通過跨境合作,講述了穿越拉美的移民故事

一個由十幾個國家的四十多名記者組成的調查聯盟,用9個月的時間,將穿越拉美大陸的移民故事,用豐富多元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過去,從未有人將這些故事進行過系統性的調查和報道,拉丁美洲新聞調查中心是如何協調這場跨境調查的?

這個由建築師創辦的機構,用最前沿的技術賦能調查報道

建築師魏茨曼在2010年創立了「法證建築學」,透過研發創新的調查工具和受託進行 3D 建模、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音頻分析等方式,讓過去屬於執法部門專利的調查方法也能為媒體所用,透過紮實的證據來形塑公共討論和檢驗公共政策。魏茨曼為什麼想創辦這個機構?十年來他們又完成了哪些令人矚目的調查項目?

數據新聞

數據新聞精選:秋季學期開始,學生們能返校上課嗎?

8月,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過2000萬,死亡超過73萬人。公共衛生危機引發的一系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仍在不斷發酵,諸如航空業收到重挫、秋季學期開學窘境等等;而在中文互聯網中,各個平台「叫停吃播」的舉措也引發了人們對網絡內容生產與消費取向的思考。數據新聞又是如何結合數據與視覺來生動展現這些議題的?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8月值得一讀的數據新聞。

中文深度報道播客,有哪些值得聽?

過去一年,中文播客迎來了飛速成長,新聞機構和經驗豐富的媒體人推出新聞類播客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內容包括調查技巧分享、還原現場、講述幕後故事等等。我們從眾多深度報道播客中,挑選出了七個值得一聽的中文節目。

想到哪,寫到哪——突破線性思維的寫作利器 Milanote

Milanote 和一般筆記應用最大的不同,是在底層思維上——它是發散的,而非線性的。在上面寫作,感覺很像在白板上進行創作,可以想到哪、寫到哪,最後通過拖拽等操作,又可以讓邏輯瞬間變得清晰。它稱得上是一款專門為創意工作者而設計的筆記工具。

南非調查媒體 Oxpeckers:用地理數據給環境調查賦能

南非調查媒體 Oxpeckers 運用地理數據和可視化工具,報道了許多當地土地、水資源被採礦業者污染的故事,並開發了分析工具 #MineAlert,以共享礦業相關議題的信息。不僅如此,他們還一直在開發新的地理數據分析工具,為全球範圍內進行環境調查賦能。

媒體如何通過付費營銷吸引用戶?

付費獲取用戶的方式有很多種:廣告、新聞信、促銷信息等等。但對一個媒體來說,要怎麼樣規劃付費營銷戰略,才能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多的用戶?媒體營銷專家 Phillip Smith 結合七間媒體的實驗,回答了這個問題。

數據新聞

數據新聞精選:新冠疫情是如何在美國走向失控的?

在全球新冠確診人數達到1000萬的43天後,這個數字翻了一番,突破了2000萬。《紐約時報》分析了旅行模式、隱性感染和基因數據,反思疫情在美國如何走向失控的。而除此之外,也有媒體關注到疫情中的不平等——高薪行業在家辦公的比例遠高於低薪行業,白人社區的核酸檢測效率要遠高非裔社區;與此同時,中國南方暴雨、高考頂替事件等話題也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數據能如何回應這些話題?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過去一個月不可錯過的數據新聞。

以研發開拓多元收入空間——突尼斯媒體 Inkyfada 的經營之道

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突尼斯的媒體發展環境空前寬鬆,脫口秀節目爆炸性成長、醜聞滿天飛,但調查報道仍十分稀缺。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一群突尼斯記者成立了媒體 Inkyfada,聚焦數據新聞和音頻報道等多種創新的報道形式,並透過實現收入多元化以保障其自主性。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的呢?

自由撰稿人如何才能成功向媒體投稿?

自由撰稿人最重要的收入就是稿費了,但究竟要怎麼做,才能成功向媒體推銷你想做的選題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從如何尋找合適的媒體、如何撰寫選題提案、如何保護你的選題和制定預算四個方面,教你成為一名 Pitch 專家。

Distill:網頁變化監測利器

如果你是專門報道某個行業領域的記者,相信你一定會有許多和這個行業相關的信息需要去監測。Distill 就是一款非常好用的網頁監測工具,你可以監測整個網頁,也只監測特定區域,一旦有變化發生,它就會向你發出提醒。

危與機:新聞業可以從疫情中學到什麼?

世界上多數國家已經封關好幾個月了,我們仍然很難說清新冠疫情究竟對新聞業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受眾對於優質可靠信息的需求度變得前所未有的高漲,這對於新聞媒體來說,是一個與受眾建立持久關係的良機。

《紐約時報》是如何將極端主義襲擊事件可視化的?

《紐約時報》去年發表了一篇很有影響力的白人極端主義襲擊事件互動報道。這篇故事使用地圖和時間線來呈現數據,揭示了這些襲擊的高發以及彼此之間的關聯。在這篇文章中,製作者之一 Weiyi Cai 分享了他們是如何想到這個選題和在對數據進行可視化時的種種考量。

數據新聞

數據新聞精選:在疫情中發酵的種族議題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於6月底突破一千萬。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我們可能需要開始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了。在六月,除了全世界範圍內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浪潮,還有更多的議題進入數據記者的視野:停工減薪的失業潮中,階級固化與貧富差距將會使社會進一步分裂嗎?居家辦公的過程中,女性是否又被迫回到了負擔所有家務的傳統角色中?人類社會停擺導致的各種排放物減少,對於自然環境是否反而是件好事?

報道工具和技巧

調查記者 Katherine Eban:我最愛的調查工具是紙、筆和厚臉皮

Katherine Eban 是《名利場》的撰稿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她已經撰寫了三篇重磅調查報道。不過,她並沒有使用什麼高科技調查工具,反而是回歸最原始的紙和筆,還有不怕被人拒絕的精神,「只要對方不明確拒絕,你們就有建立聯繫的可能」。

合作社經營方式,讓這間加拿大媒體絕境重生

在全球新聞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加拿大《太陽報》卻不斷創下銷售紀錄。讓他們逆境重生的是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在保持采編自主的前提下,讀者和員工都可以通過捐獻薪酬加入合作社,成為媒體持份者。

Ground News:用對觀「對沖」媒體偏見

在這個「立場先於事實」的後真相時代,如何才能分辨不同媒體的偏見,最大限度還原新聞事實?新聞聚合應用 Ground News 將不同媒體對同一單新聞的報道放在一個條目下,同時羅列各個媒體的立場,讓你透過對觀新聞「對沖」媒體偏見。

深度報道技巧

對話李斐然、朱柳笛:如何打破受訪者的「標準敘事」?

對採訪者來說,許多受訪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敘事,要攻進這套系統之中,並建立新的——真實而非完美的對話,是一件很難的事。在這篇文章中,《人物》記者李斐然和編輯朱柳笛以採訪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的稿子為例,分享了如何在訪問中打破受訪者的「標準敘事」。

報道工具和技巧

辦好一場線上研討會,你需要這些工具

新冠疫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許多會議、講座、研討會都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如果你是一場線上研討會的組織者,哪些工具可以幫到你?支持亞洲新創媒體的機構 Splice Media 聯合創始人 Alan Soon 在嘗試了很多款工具後,和我們分享了他的經驗心得。

非營利媒體如何可持續發展?可以試試這些商業策略

現在,全球各地的非營利媒體機構都在借用商業媒體的策略以可持續發展。除了訂閱制之外,非營利媒體可以開拓哪些商業策略?如何根據自身特性有效運營這些商業策略?在媒體經營管理戰略方面有着近二十年的經驗 Ross Settles 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