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新聞
數據新聞精選:在疫情中發酵的種族議題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於6月底突破一千萬。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我們可能需要開始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了。在六月,除了全世界範圍內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浪潮,還有更多的議題進入數據記者的視野:停工減薪的失業潮中,階級固化與貧富差距將會使社會進一步分裂嗎?居家辦公的過程中,女性是否又被迫回到了負擔所有家務的傳統角色中?人類社會停擺導致的各種排放物減少,對於自然環境是否反而是件好事?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於6月底突破一千萬。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我們可能需要開始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了。在六月,除了全世界範圍內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浪潮,還有更多的議題進入數據記者的視野:停工減薪的失業潮中,階級固化與貧富差距將會使社會進一步分裂嗎?居家辦公的過程中,女性是否又被迫回到了負擔所有家務的傳統角色中?人類社會停擺導致的各種排放物減少,對於自然環境是否反而是件好事?
5月,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突破五百萬,「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仍在全球絕大部分地區繼續實施。關於死亡人數的統計、群體免疫的可行性、隔離期間的家庭暴力等話題的討論更加激烈與深入。對於這些問題,數據新聞從業者是如何回應的?
《紐約時報》的「隱私項目」揭示了數據公司從數百萬智能手機用戶中收集數據的活動,並將手機被追蹤的情況進行了可視化處理——從五角大樓、白宮到舊金山的街道,到處都有人的手機被追蹤。《紐約時報》是如何將這一龐大的產業進行可視化呈現的?
古巴數據記者 Barbara Maseda 是開源數據項目 Proyecto Inventario 的創始人,這個項目旨在讓記者獲取關於古巴方方面面的數據和文件。古巴是一個互聯網開放程度非常低的國家,在這樣的環境中,她用哪些工具讓數據變得更開放?
《第一財經》是國內首家報道武漢發生新冠疫情的媒體,在此次疫情報道中,也以深入淺出的解釋性報道和紮實的調查深入人心。當遇到新冠疫情這樣大事件時,後方編輯和前線記者要如何配合?可以從哪些角度切入事件和策劃專題?當好報道刊出後,新媒體運營又可以如何配合?針對這些問題,騰訊傳媒研究院採訪了《第一財經》的核心采編團隊。
四月即將結束,新冠疫情持續吸引着全世界關注的同時,同樣出現了不少引發公共討論的新聞,其中包括疫情可能引發的一系列次生災難,讓人們開始直視一些長期被忽視的系統性問題;也有上市公司高管被指性侵養女四年,令女性兒童的權益保障議題再次引發關注。這些新聞能如何從數據角度進行解讀?全球深度報道網編輯精選了以下本月不可錯過的數據新聞。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的暴發搶過了庚子春節的主調,身處其中,我們親自為這場抗疫寫下註腳。疫情實時地圖、擴散路徑還原、感染人數建模、問卷信息收集……澎湃新聞·有數編輯部整理了一批優質數據項目,來看數據的100種表達方式,重溫數據創作者們在這次疫情中貢獻的力量。
新冠疫情在中國趨於緩和的時候,卻在全球快速蔓延:美國的確診感染人數在3月27日已超過10萬人,成為全球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英國首相約翰遜也確診感染;意大利因為感染而導致的死亡人數也超過了九千人……嚴峻的形勢下,世界各地的新聞人也在用數據解答公眾所關心的問題:新冠疫情是如何蔓延的?在公共場合,什麼才是有效的病毒防範?保持社交距離的作用有多大?
在這短短的一個多月間,中文媒體中出現了大量關於新冠肺炎的深度報道和數據新聞,它們或揭露了疫情何以爆發的關鍵事實,或講述了疫區的真實狀況,或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解答了人們的困惑……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從眾多數據新聞作品中精選了十個值得一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