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文章

970 篇文章

深度報道技巧

寒冬里的星火——中國內地調查記者如何報道2018

這一年的深度報道主要聚焦在企業和個人的不當行為。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製藥業事故報道、#Metoo性侵害報道、環境調查等報道發出後,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涉事企業被起訴,消費者團結力量,共同抵制侵害個人利益的商品,相關政策和法規相繼出台。

深度報道方法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真正的新聞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許多新聞從業者害怕自己將被機器取代的聲音也逐漸出現。然而,與其驚懼變化,不如擁抱這項技術。這篇文章給我們展示了,人工智能將可能如何幫助記者更好地報道我們如今所處的,愈發複雜、愈來愈全球化和信息過剩的世界,從而拯救新聞業。

當數據可視化遇上短視頻:開啟數讀時代

步入數據時代,“數據可視化”作為一種表達類型、生產類型、內容類型,愈發高頻地走進受眾視野,數據圖表、交互網頁等作品的出現讓我們感受到了數據之美。當數據可視化遇上短視頻會怎麼樣呢?騰訊短視頻Lab特意請來了四位資深的媒體從業者,分享各自的團隊在可視化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製作數據可視化短視頻的乾貨。

數據新聞

請回答2018之可視化乾貨推薦

2018年第一大驚喜當然是可視化大會“遍地開花”,除了線下面基,還有各類線上社群,Makeover Monday每周都會舉行圖表製作比賽,可視化大神在線批改作業,展示優秀作品,幫助可視化愛好者從小白到進階。不同行業的專家也跳進了可視化這個“坑”,專業融合產出了許多創意作品。本文從以下四方面推薦2018年度可視化領域的好學生與優秀答卷。

深度報道技巧

如何做更好的調查報道?前路我們一同探索 | 深度網2018熱讀榜單

又到年終總結時,我們再次整理了深度網年度好文榜單。這一年,通過回顧全球深度報道網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的數據,我們發現,最具熱度文章透露出讀者的三大疑問:好的調查報道應該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工具可以助我做好報道?數據該去哪裡找?

數據新聞

南非廁所設施到底有多糟?調查記者收集數據還原不堪現實 | 數據新聞精選

對於很多南非的學齡孩童來說,上廁所要冒着巨大的風險。2007年以來,南非至少4個學童因為就廁而丟掉了性命。關注社會平等問題的南非媒體SECTION27派記者前往北部省份Limpopo,探訪該地區全部86所學校,收集了2018年5月到7月的數據,衡量學生們使用衛生廁具的方便程度。

深度報道方法

GQ特稿記者劉敏:如何成為細節捕手

進入GQ以後,劉敏發現工作的最大變化在於,特稿更要求記者在解釋新聞事件前因後果的基礎上,尋找能讓人共情的故事性,充分運用細節來講故事。要尋找哪些細節,如何物色採訪對象,如何觀察與獲取,採訪有何技巧,劉敏與《南都周刊》深度訓練營作了分享。

深度報道方法

如何寫一篇引人入勝的調查報道?

許多偉大的調查報道都被寫成難以消化的文章。不客氣地說,這樣的故事既無聊又讓人看不懂。所以,它們常常遺憾地躺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裡,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力,也就是說,記者們幾個月的辛苦調查工作,完全變成了炮灰。

數據新聞

跟着Uber軟件工程師學可視化 | 數據新聞精選

本周的“數據新聞精選”欄目將為你分享整理好的數據源,讓Uber的工程師帶着你,做專業的數據可視化;另外,兩名數據新聞愛好者想象了一下數據新聞未來的發展趨勢,並總結出數據新聞未來所可能演進出的三種形態。

哥大新聞學院:讓調查報道成為主流

假新聞肆虐的現狀,也讓Sheila Coronel意識到事實核查應當成為當今記者的基本技能。Coronel是哥大新聞學院教務長、調查報道項目總監。三年前,她和同事決定將調查報道改為必修課,以提高學生收集與核實信息的能力。

數據新聞

美國中期選舉進行時,是什麼阻止了選民投票?| 數據新聞精選

當地時間11月6日,美國中期選舉投票日,民眾對上任兩年的特朗普政府是否買賬,餘下兩年任期里國內外政策走向如何,都將從此次選舉中看出些眉目。冬天將至,印度莫迪政府早前提出的應對霧霾措施能否起效?印度民眾和健康專家都在拭目以待。本期數據新聞精選分享兩則可視化報道:《華盛頓郵報》分析美國投票難問題,Bloomberg聚焦印度霧霾危機。

報道工具和技巧

調查海外企業、個人從何入手?你需要GIJN工具箱

當媒體人使用網絡工具做調查時,僅靠一種工具無法解決所有問題。與此相反,很多時候,調查就像拼拼圖——這一塊是某個人名,那一塊是這個人的關聯人——需要我們慢慢拼出事件原貌。不過,依靠網絡和社交媒體,調查記者不愁沒有工具來找到每一塊拼圖。本期“調查工具箱”重點分享的幾類工具,能幫助調查記者迅速建立某個調查對象的個人檔案。

善用醫學專業信源:中藥傷肝調查報道是如何“煉成的”?

10月,在韓國首爾召開的第三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來自中國大陸網站丁香園的曾鼎介紹了關於中藥損害肝臟的調查報道,吸引了各國調查記者的關注。曾鼎是一名醫療調查報道記者,他曾在《鳳凰周刊》供職七年,現在是醫療信息網站丁香園的主筆,主要撰寫關於醫療和健康問題的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技巧

等待庇護:在新聞遊戲中體驗難民危機

過去幾年,媒體機構逐漸開始嘗試用電游講述新聞故事的方式。新聞遊戲這一概念,打破了文字、視頻、音頻、照片等形式的敘事傳統,能讓玩家更投入到新聞故事之中——至少理論上如此。

2018數據與媒介發展論壇報名開啟!(內有詳細議程)

數據理念和數據技術的發展,為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技術推動媒體轉型的同時,亦愈加裹挾着媒體的生存空間。算法成為假新聞的助推者還是會成為新聞核查的利器?數據新聞能否為新聞業帶來一線生機?這些都已成為亟待探討的話題。

參會筆記:去首爾提升數據新聞技能

第三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10月5至7日在韓國首爾召開。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400名媒體人參加了這次大會。除了主題發言外,大會共舉辦了54場小範圍的討論和培訓活動,上下午有兩段時間,同一時間安排六場活動。由於分身無術,只能挑選自己有興趣的場次去聽,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聯手調查記者 日本外科醫生曝光醫療行業隱蔽收入

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他們將在全球發起2000年前根除小兒麻痹症的行動。不僅是世衛組織,美國的疾病管制與防禦中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參與了此次號召。然而,距離他們定下的“死線”已經過去18年了,小兒麻痹症還存在嗎?

還在。

但是為什麼呢?

首爾調查記者大會歸來,我們收穫了哪些數據神器?

10月初,金秋好時節,第三屆亞洲調查記者大會在韓國首爾召開。儘管“調查報道”仍是大會主旨,但“數據”的獲取、使用和展現,已成為另一個重要議題。演講期間,記者們分享了各種各樣的常用工具。下面,我們以三個話題為例,整理了一份詳細的工具清單。

#MeToo需要報道者,更需要行動者

今年的亞洲調查報道年會特別開設了#MeToo亞洲報道專場,座無虛席。當日本記者伊藤詩織(Shiori Ito)走向麥克風時,台下一片寂靜。伊藤詩織是BBC紀錄片《日本之恥》的女主角。她去年公開指控,2015年實習結束時遭遇了日本TBS電視台長官、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御用記者”山口敬之(Noriyuki Yamaguchi)的迷奸。“我發現自己作為被性侵犯的受害者很無力,但如果自己不敢面對事實,不能說出真相,我有什麼資格做記者呢?”

這不再只是一個故事:當記者“放棄”客觀視角

報道尼泊爾內戰的時候,《尼泊爾時報》主編Kunda Dixit很快就丟掉了他在新聞學院學到的一點——做一個客觀的觀察者。“人們指責我越界了。”在第三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的“戰爭罪案與歷史創傷報道”研討會上,Dixit告訴在場的記者。“我們應該堅持公平,而不是客觀。保持公平的目標是爭取正義。”

第三屆“報道亞洲”大會開幕 新聞危機時代更需跨地區合作

10月5日,“報道亞洲”第三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在韓國首爾正式開幕。平台技術反噬、傳統媒體收入緊縮、政治強壓等危機不僅持續困擾着西方新聞業界,亞洲媒體也未能倖免。通過幫助亞洲記者結成交流互助網絡,大會的目標是為以上問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