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
想要保護個人隱私,先試試在網上人肉一下你自己
關於你個人的身份信息,可能零零散散地散落在互聯網各處,但如果有人想要對你進行人肉,這些信息就會成為他們的有力武器,透過這些信息,他們甚至會找到你的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如何保障自己個人信息的安全?也許自己先人肉一下自己,然後將搜索到的隱私信息刪去是最佳的選擇。
關於你個人的身份信息,可能零零散散地散落在互聯網各處,但如果有人想要對你進行人肉,這些信息就會成為他們的有力武器,透過這些信息,他們甚至會找到你的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如何保障自己個人信息的安全?也許自己先人肉一下自己,然後將搜索到的隱私信息刪去是最佳的選擇。
播客有一定的技術門檻,除了要準備提綱和腳本外,錄製和後期剪輯的繁瑣常常讓人望而生畏。Soundtrap 公司最近為播客創作者們推出了一款一站式的解決方案——Soundtrap for Storytellers,透過這個工具,你可以方便地進行遠程錄音、在線處理和剪輯音頻,大大簡化播客節目的製作流程。
二戰後德國人口流動的情況,是需要大量並且多樣的數據來支撐的一個複雜的故事。這則新聞出色之處在於,它為每一種數據都精準地選擇了它最合適的方式來呈現。讓你在獲得有效信息的同時,感受到數據之美。
主流數據可視化工具的門檻總是太高,如果你既沒有編程和設計經驗,又想在短時間內製作簡潔好看的信息圖表怎麼辦?svift 可能是很好的選擇,用它來製作圖表的體驗就像是在玩一個文字冒險遊戲。
身為記者,搜集和整理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面對繁雜而碎片化的信息,Diigo 提這個集文檔標註、書籤管理和大綱筆記於一體的工具,可以大大簡化你搜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過程,讓你在短時間內打造條理清晰的個人知識庫。
挪威媒體 VG 以精鍊字句配以圖片、影片及手機通訊串流視頻,呈現了一樁錯綜複雜的跨國 Tinder 詐騙案,取得了超過兩百萬的閱讀量。巨大成功的背後有哪些經驗值得分享?
有人調侃說,互聯網的記憶只有七天。時間一過,哪怕再熱門的新聞最後也會變淡,想要追蹤新聞後續更是難上加難。「後續」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需求,它不僅可以提醒你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還會以時間線的方式展現新聞的完整脈絡。
今日熱榜可以讓你在一個網頁或是 App 中集中瀏覽各大門戶/論壇/社交媒體上最熱門的文章/話題,卡片式的呈現方式讓信息密度大大加強,一分鐘內就可以了解今天網友們都在關心什麼。
想要進行有效的線上調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你在不同地方搜集到的信息拼湊在一起,形成一張相對整全的圖景。那麼,如何找到散落在不同地方的信息呢?這篇文章將為你介紹多款工具,涉及搜索電郵地址、用戶名或其他信息,以及保護你自己的個人信息。
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Investigative Reporter and Editor,IRE)日前公布了年度大獎的獲獎名單。關於緬甸軍方對羅興亞族的種族清洗暴行,也門內戰中囚犯遭遇暴力及性侵的醜聞,以至美國邊境政策造成數以千計的骨肉分離悲劇等調查報道獲得殊榮。
普利策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的作品《中國的靈魂》(The Souls of China)最近出版了中文版,台灣非營利網絡公益媒體“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與張彥進行了專訪和對談。除了刊載在“報導者”上的訪談文章以外,李雪莉也分享了她與張彥在田野技巧上的切磋。
在經濟犯罪都已經全球化的背景下,媒體、尤其是中小型媒體要如何解決全球化下的跨國媒體合作問題?促成日本非營利媒體 Waseda Chronicle 和香港端傳媒進行合作的媒體人徐小童分享了她對媒體跨國合作的思考。
微信的月活用戶已經超過10億,是中國最多人最常使用的社交應用。但由於微信朋友圈的封閉設計,我們很難了解非好友都在閱讀和分享什麼內容。「微信指數」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透過它,你可以迅速了解到某個話題的輿論熱度。
進行調查報道時,經常要驗證手頭上的資料是否真實,因此追蹤資料搜集過程極其重要,但又常常被人忽略。本文所介紹的幾款工具,分別能為你自動保存和整理瀏覽過的網頁、查詢同一用戶名的註冊記錄、驗證影片真假,以協助你進行調查報道。
身為新聞人,找選題一定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除了新聞事件的公共性之外,話題熱門與否和讀者的口味,往往也會影響編輯們決定是否要做某個選題。不過,每個新聞媒體的瀏覽數據都是機密,如何才能迅速判斷出一個話題或一篇文章的熱度呢?CrowdTangle 提供了一套解決方案。
在充斥大量廣告、貓狗照和搞笑視頻的社交媒體上,如何才能迅速定位到你最關心的有效信息?你可以試試看 Nuzzel。透過它,你可以迅速定位社交網絡中被分享最多的文章,只要你 fo 對了相關領域的人,就一定不會錯過該領域中最重要的信息。
Bellingcat 是一間英國的獨立調查網站,曾對馬航 MH17 空難、也門內戰、敘利亞化學武器襲擊等重要新聞事件進行過調查報道,揭開事件真相。在調查過程中,公開資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Bellingcat 創始人和我們分享了如何在這個假新聞泛濫的時代,核查信息的真實性,並藉助公開資料進行調查報道。
第11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將於9月26日到29日在德國漢堡舉行,我們提供了200個獎學金名額給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媒體人,和從事特定領域報道的記者,只要你符合資格,我們非常歡迎你來申請。
調查記者江雪說:“當我有獨立思考的意識之後,我比較嚮往自由,對自己相信的東西就要去實踐,我就會把它作為一個我的生活方式來實行,我可以讓自己活得盡量像一個自由的人。”
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將於今年9月26至29日在德國漢堡舉行。大會有超過150場關於深度報道和數據新聞的講座、工作坊等,內容涵蓋調查報道、數據新聞、信息安全、媒體新模式等方方面面。
這一年的深度報道主要聚焦在企業和個人的不當行為。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製藥業事故報道、#Metoo性侵害報道、環境調查等報道發出後,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涉事企業被起訴,消費者團結力量,共同抵制侵害個人利益的商品,相關政策和法規相繼出台。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許多新聞從業者害怕自己將被機器取代的聲音也逐漸出現。然而,與其驚懼變化,不如擁抱這項技術。這篇文章給我們展示了,人工智能將可能如何幫助記者更好地報道我們如今所處的,愈發複雜、愈來愈全球化和信息過剩的世界,從而拯救新聞業。
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將於今年9月26至29日在德國漢堡舉行。為了讓大會的議題更加多元、內容更加豐富,在此,我們希望向各地新聞同行徵集議題及活動想法。歡迎在2019年2月4日前,通過本文的鏈接,向我們提交您的建議。
步入數據時代,“數據可視化”作為一種表達類型、生產類型、內容類型,愈發高頻地走進受眾視野,數據圖表、交互網頁等作品的出現讓我們感受到了數據之美。當數據可視化遇上短視頻會怎麼樣呢?騰訊短視頻Lab特意請來了四位資深的媒體從業者,分享各自的團隊在可視化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製作數據可視化短視頻的乾貨。
過去一年裡,新的敘事形式不斷湧現,芬蘭視覺記者Emma-Leena Ovaskainen對此前BBC製片人提出的敘事形式分類做了改進,並補充了最新的發展和相關案例。
2018年第一大驚喜當然是可視化大會“遍地開花”,除了線下面基,還有各類線上社群,Makeover Monday每周都會舉行圖表製作比賽,可視化大神在線批改作業,展示優秀作品,幫助可視化愛好者從小白到進階。不同行業的專家也跳進了可視化這個“坑”,專業融合產出了許多創意作品。本文從以下四方面推薦2018年度可視化領域的好學生與優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