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文章

數字時代,媒體如何打造自己的“讀者圈”

Target marketing concept in modern flat design style with graphs, icons and business related elements isolated on colored stylish background

許多偉大的默片演員因不能適應開口說台詞這一轉變,在有聲電影時代慘遭電影工業拋棄,從此在大屏幕上消失。與此類似,許多優秀的記者也正面臨被時代淘汰的危機,而他們所要適應的,是受眾從紙質媒體時代安靜的閱讀者到虛擬網絡時代積極的發聲人的轉變。

因此,我們看到在許多國家,儘管傳統大報也在大手筆投入發展自己的數字業務,但成熟的社交媒體環境還是催生出較紙媒成長更快的數字新聞機構。誠然,成功的數字媒體有賴於優秀的新聞報道,但他們成功的秘訣,應當是能夠以報道引起廣泛的公眾討論。他們向公眾完全敞開,令公眾能方便地了解和認識他們。

東歐的一個新數字媒體曾發布這樣一個視頻:視頻中,這個媒體的主編坐在自家廚房,為此前發送的一份新聞簡報太過無聊而向受眾致歉。這種行為在循規蹈矩的東歐媒體中並不多見。拉丁美洲的數字媒體也擺脫了以往主流媒體那種正式、規矩、嚴肅的腔調,這些新媒體的記者會講述報道背後的故事,會像跟朋友交談一樣在自我介紹中運用各種俚語。他們還會不斷修正文章的錯誤,對某個議題引發的利益衝突,他們也開誠布公。他們讓公眾了解到,其實媒體也是凡人,並非全知全能。

這些記者給受眾一種全新的、更透明和自由的文化視野。但有時,滿腔熱情的記者可能會忘了“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道理,他們只顧着向受眾絮絮叨叨而忽略了傾聽受眾的意見。最近我常聽到一些中美洲或中東記者感慨,自從他們上了“讀懂你的網站數據分析”速成課後,他們才感到自己對讀者的了解實在少之又少。他們表示,時刻監測網站的谷歌統計數據及粉絲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動態,對弄懂文章如何被閱讀大有幫助。

但跟包括一些美國大報在內的媒體同行一樣,這些新媒體的記者也已意識到,緊跟圖表和趨勢變化與直接和讀者交流仍是兩碼事。(“可以說,我們讀者里有世界上最有知識、最具影響力的人。”《紐約時報》在其2014年創新報告中寫到,“但我們尚未找到與他們互動、使我們的報道更豐富有力的訣竅。”)

the-counted

英國《衛報》通過徵集目擊者線索做成美國警察槍擊事件系列報道,並建立歷年受害者數據庫

數字時代,媒體應該邀請讀者同道,一起發掘世界的問題。具體應當怎麼做呢?媒體首先應敞開大門,讓讀者參與公開討論(正如許多全球事實核查網站在做的那樣)。其次,可以發掘讀者中的專業人士,請他們為新聞事件帶來更深入的解讀;另外,還可通過召集熱心讀者幫忙,分工查閱從信源處得來了上百萬份文件,並建立數據庫。對那些在文章下面宣洩怒火、發表侮辱性評論的人,去詢問和傾聽他們的怒火從何而來。要給讀者一定的空間去決定他們想看怎樣的報道;還可邀請實際目擊者去記錄記者在調查的問題……類似這些能使報道變得更豐富的辦法還有很多很多。

有些固執己見的記者認為,思考如何與受眾互動只是市場營銷人員的活,而哈佛大學尼曼學者Monica Guzman今年的《媒體與受眾互動指南》對他們來說莫過於當頭一棒。Guzman在這份通過美國報業協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發表的報告中提到,與受眾互動,不僅是為了推廣你的內容,也是為了讓你的讀者意識到你尊重並珍惜他們的意見,“向他們表明,當媒體與讀者同行,兩者都能相互增益。

放眼全球,獨立新聞正是因有堅實的社區基礎而變得更加強大。西班牙媒體Eldiario和埃及獨立英文周報Mada Masr將他們自己定義為一種文化、一種存在方式、一個圈子、甚至於一種他們希望達到的社會構想。他們把此宏圖建立在這樣一個社區之上:社區里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這個社會構想里的一份子,能被人友好相待,能親身參與,並且人人平等——就像任何一場好的對話應有的樣子,人人都有自由表達的機會。發聲的公眾將成為新時代的主角,無法把握時勢的記者極有可能被淘汰。

交流從詢問開始

Ask是由The Coral Project(“珊瑚計劃”)為記者開發的一款受眾意見徵集工具。The Coral Project是一項由Mozilla基金會、《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合力打造,受奈特基金會贊助的計劃,旨在“整合、支持和分享新聞實踐經驗、實用工具和前沿研究,以改善網絡社群狀況”。它通過開發開源軟件,幫助各種規模的各類新聞媒體更好地與受眾coral交流互動。

Hearken一樣,Ask是一個更精準的Google Forms或者Typeforms(網上用戶互動平台)。Hearken和Ask都能讓你自由地向受眾詢問,也能讓受眾發表他們的意見。

請讀者分享

《洛杉磯時報》上個月的一篇報道詳述了他們如何找到十年前的加州移民學生大遊行的參與者,並向他們收集關於當年遊行的信息。記者利用檔案照片做了一個視頻,邀請那些學生參與者互相聯繫,分享各自在那場歷史性遊行後的人生際遇。他們運用Screendoor(“紗門”,一個網絡數據庫整理表格工具)聯繫到了當年分布在50個學校的移民學生。

Screendoor能更好地幫助媒體機構整理日常任務以及為新聞報道眾包。它既從讀者那裡收集信息,提供信息分析工具,也把讀者的集體智慧融入新聞敘事中。

緊跟趨勢,做好內容聚合

要了解你的受眾,詢問和傾聽是最佳的方式。liquidLiquid Newsroom(“流體新聞編輯室”)採用的辦法便是甄別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和突發新聞的跟帖。它提供可視化工具,能讓你把社交媒體上的關注者信息做成圖表,還能辨別出哪些人的意見最有影響力。

德國創業媒體Piqd則選擇把信息審閱和內容聚合的權力還給讀者,而不是單純依賴社交媒體算法。Piqd邀請記者、政客和其他行業專家分享當天他們在其他平台讀到的最有趣的東西,並添加各自的短評。以此,Piqd希望成為一個“內容交換的社交網絡”,從感興趣的讀者群體中實現價值。

 

編譯/梁思然

編輯/Ivan Zhai


原文發表於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獨立新聞項目2016年8月的簡報,全球深度報道網經授權轉載編譯。

maria ronderosMaría Teresa Ronderos開放社會基金會(OSF)獨立新聞項目的總監。該項目旨在推動全球優質媒體進步,尤其關注民主轉型國家。Ronderos曾在哥倫比亞雜誌Semana工作,也是報道哥倫比亞武裝衝突的網站VerdadAbierta.com的聯合創始人和編輯。在2013年,她和VerdadAbierta.com的團隊因最佳調查報道贏得哥倫比亞頂級新聞獎西蒙·玻利瓦爾獎。

您可以根據知識共享協議條款免費轉載這篇文章

轉載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