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精选:为什么你的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变少了?
各地最近开始新一轮医保改革,个人账户被弱化,资金转而投入门诊改革等,引起民间争议;中国首例因“陪诊”入狱的案件,张新甫至今仍在申诉,希望洗脱罪名、恢复尊严……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2月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
各地最近开始新一轮医保改革,个人账户被弱化,资金转而投入门诊改革等,引起民间争议;中国首例因“陪诊”入狱的案件,张新甫至今仍在申诉,希望洗脱罪名、恢复尊严……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2月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
在进行深度报道时,记者往往需要处理大量的采访素材,而 Google Pinpoint 是一个处理采访文件的好工具,它可以识别文件中的不同实体,链接到不同的文档,还可以转录音频和视频。这篇文章中,英国记者 Tony Jarne 分享了他的使用技巧。
进行灾难报道时,记者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现场采访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呈现灾难中“人的故事”?在这篇文章中,《南方周末》记者苏有鹏分享了他在采访东航空难时的采访和突破技巧。
GIJC23 将于今年9月在瑞典哥德堡举行,这将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深度报道大会,会有来自100个国家的大约2000名调查记者参加。我们在这篇文章给出了你为什么应该参加的8个理由,同时也将提供包含机票、酒店和会议费的奖学金。
在一些卧底报道中,记者不得不采用欺骗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证据。但这种手段如果被滥用,新闻业就会遭受严重的信任危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分享了一个包含六个要点的框架,用于新闻编辑室评估是否可以使用卧底技术。
随着中国政府公布新冠防疫措施“新十条”,实行近三年的严格防疫政策突然放开,感染潮也随之爆发。抗疫的压力随之落在基层医护人员身上,民间也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展开自救。我们精选了1月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
自第一例已知的新冠病例被发现的三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调查记者已经对这个现代史上最困难的公共卫生选题进行了诸多调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回顾了其中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调查报道。
我们推出了一个新的系列访谈,将向世界各地在艰难环境中工作的调查记者提出十个问题。在第一篇访谈中,我们访问了印度深度调查媒体《大篷车》的执行编辑何塞,请他分享了在印度做调查报道的挑战、喜欢的工具/数据库和自己曾犯过的错误。
全球闪亮奖现在正在接受申请,这个新闻奖项由全球深度报道网主办,旨在表彰在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国家所做的调查报道,对在恐吓、威胁等困难条件下进行报道的记者、新闻团队或媒体机构作出肯定。
2023年全球调查报道大会将于9月19日至22日在瑞典哥德堡举行,我们希望 GIJC23 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调查记者聚会,现在我们正在为会议征集选题,欢迎在2023年1月10日前提交你的想法。
2023年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将于9月19日到22日在瑞典哥德堡举行,在这场大会上,你将有机会接触到全球最出色的调查记者、数据科学家、传媒学者等。同时,我们也提供超过150个奖学金名额给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媒体人,只要符合资格,我们非常欢迎你来申请。
石家庄持续一周的“复常”试验成为全国的焦点。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如何适应这些变化?“二十条优化措施”之下,各地的城市又要如何在防控疫情和恢复正常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我们精选了11月份几篇值得细味的报道。
播客《一手故事》以女性冻卵为主题节目入围了今年台湾的卓越新闻奖。这个只有三个人参与的小团队,是如何构思选题、撰写脚本、进行采访和运营节目的?播客新闻信“推播助栏”最近与节目制作人陈莉雅进行了深度对话。
全世界的记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安全威胁:不仅仅包括网络上的骚扰、攻击,也包括线下的人身安全威胁。而作为记者,保护自己、同事和消息源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全球深度报道网与消息源保护计划、朱迪思·尼尔森研究所合作,设计了这套针对记者的安全培训课程。
性暴力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禁忌的话题,记者需要很好的技巧才能在不伤害受访者的情况下对此进行报道。在 GIJN 最近的网络研讨会中,资深记者和专家分享了报道战争或冲突中性暴力的技巧,包括如何找到愿意接受采访的幸存者、避免幸存者在采访中受到二次伤害等。
“环境报道联盟”的跨境调查《海洋有限公司》获得了2022年SOPA卓越环境报道奖,这组报道由14间新闻机构和来自13个国家的记者合作进行。他们是如何协调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记者?又有什么调查经验值得借鉴?全球深度报道网采访了参与项目的记者和编辑。
深度报道的编辑希望年轻记者有哪些特质?如何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特质,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如何为新闻事件找到最合适的选题角度?在这篇文章中,《南方周末》编辑吴筱羽分享了她的见解。
新冠疫情以来,在义乌的航宾仿真花产业园区,40多家仿真花厂正在挣扎求存。有为仿真花染色的女工,在没有订单、没活可干的空闲,照样做花当作存货。在工厂一侧的空地上,堆放着几十袋仿真花半成品,何时能卖得出去,谁也不知道。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10月份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记者的工作常常面临着情绪压力的挑战。报道有时很难推进,发表后也可能带来安全风险,记者也常常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怎么做才能纾解工作中的情绪压力?新闻编辑室又能怎样给予记者支持?肯尼亚记者纳姆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了他的方法。
过去七年,艾米莉亚·塞尔坎撰写了几十份关于罗马尼亚官员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和学术欺诈的调查报道。她发现,罗马尼亚现任总理以及国防部长、卫生部长和教育部长等高官的学术论文中都存在明显的抄袭证据,而这些论文都曾帮助他们获得升迁或获得高薪。她是如何通过图书馆找到的公开资料,揭露这一系统性丑闻的?
9月本是采摘佛手柑的季节,去年就有新闻报道形容,佛手柑鼓起了泸定县村民的“钱袋子”。然而,5日发生的里氏6.8级地震,除了夺去至少93人的性命,也让许多农民失去家园、土地和唯一的生计,打破他们对未来的想像。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9月份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
调查报道和调查记者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电影和纪录片的主题。在今年上映的电影中,我们找到了五部最值得观看的调查电影,主题包括俄罗斯反对派纳瓦尔尼、因揭开真相而被杀害记者们,韦恩斯坦丑闻曝光的幕后和在危险环境中工作的调查记者们。
搜索引擎是在开源调查中最常用的工具,了解它们的基本原理和掌握相关的搜索术语,对于快速找到想要的结果至关重要。这篇文章分享了三个提升搜索效率的小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使用限定符号和特定关键字进行搜索。
合适的新闻工具会让记者事半功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名调查记者,分享了他们今年最喜欢的新闻工具,内容包括数据库、写作工具、开源调查工具、网页监测工具等等。
去年9月,一家以“面对复杂”为信条的新媒体——“正面连接”上线了,除了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增量,他们还在试图拓宽理解增量的边界。在“正面连接”上线一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如何能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活下来,并展现这个世界视而不见的重要部分。
8月,川渝地区出现极端高温和干旱灾害,水力发电能力不断降低。于是,限电开始了。在户外工作的装卸工人、环卫工人面临中暑、热射病甚至死亡的威胁一般民众则各施各法、四处奔波,应对突然其来的停电。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8月份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
一篇好稿的诞生,除了前线记者的功劳,后方编辑的角色也是尤其重要的。从一开始对选题角度的把握,到采访过程中与记者的沟通协作,再到拿到初稿时对方向、结构和内容的拿捏,编辑就像是稿件的“产品经理”,在记者和读者之间扮演着“双向翻译”的角色。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全人类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酷热天气,而环境报道在此时的需求比以往都更加大。在最近一次研讨会中,一个由记者、设计师和组成的小组,分享了他们用数据可视化和建立网络赋能环境报道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