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這條求助熱線旨在為新聞從業者提供支持,由同樣身處新聞行業的記者值守——他們深知這個行業的壓力之大。圖:Shutterstock

文章

讓新聞從業者為同行提供心理支援,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即便是在新聞自由法治健全的國家,調查報道也是一項充滿壓力的職業。

世界各地的記者協會和新聞自由組織會為緊急情況提供部分資源、法律援助和資金。儘管遠談不上全面,但針對心理創傷和心理健康的援助方案也日益增多。然而,一條專為解決記者工作相關心理健康問題而設的電話熱線,為應對媒體從業者面臨的特殊挑戰邁出了重要一步。

2021年,當歐洲達特中心(Dart Centre Europe)和德國調查新聞機構Netzwerk Recherche 開始合作,計劃為德國記者設立一條求助熱線時,從臨床角度來看,他們正涉足一個全新的領域。

資深調查記者、電影製作人兼培訓師朱莉安娜·魯弗斯(Juliana Ruhfus)時任歐洲達特中心主任。她回憶說,一位曾協助他們進行文獻綜述的英國臨床醫生“發現關於記者求助熱線的文獻幾乎是空白,我們能從這條熱線中學到的任何經驗,都將是對該領域的寶貴知識貢獻。”

經過約18個月的研究、培訓和籌款,Netzwerk Recherche 求助熱線於2023年11月正式啟動,旨在為面臨心理健康問題的記者提供支持。該熱線獨立、匿名且免費,服務對象不僅包括媒體的全職員工,也涵蓋了自由記者——後者往往難以獲得大型媒體機構內部的心理健康資源。所有媒體製作專業人士,從記者到攝影師、編輯和音響技術員,都可以使用這項服務。熱線的工作人員由記者同行擔任,他們是接受過心理急救培訓的志願“同伴支持者”。

撥打熱線無需成為 Netzwerk Recherche 的成員,但該服務目前僅限於居住在德國的記者。2025年3月,該熱線推出了英語服務

熱線項目經理馬爾特·維爾納(Malte Werner)表示,這幫助他們聯繫到了許多目前身在德國的流亡記者。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指出,在德國尋求庇護的記者中,許多人是為了逃離土耳其、伊朗和馬格里布地區(北非中西部)的迫害或威脅,而近年來,也有記者來自匈牙利、波蘭和烏克蘭。

“記者幫助記者”

魯弗斯解釋說,這項服務的口號是“記者幫助記者,共護心理健康”,而其中的“同伴”元素至關重要。“設立這條熱線的初衷,是希望開發一個同伴支持項目。我們旨在培訓一批記者,讓他們去支持自己的同行。因為在疫情之後,仇恨言論不斷增多,俄烏戰爭爆發,社會也越來越關注心理健康支持的必要性——我們希望以一種務實的方式來回應這些挑戰。”

該熱線旨在填補心理健康資源方面的空白,並應對記者們在這個危險時期所面臨的多重壓力來源。即使在擁有健全新聞法的德國也不例外,這裡的媒體工作者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職業不安全感和來自極右翼的攻擊。

但他們也希望改變這個行業對心理健康的文化觀念。長期以來,新聞業一直被指責推崇一種過時的“硬漢”文化,在這種文化里,尋求專業幫助被視為軟弱的表現。

維爾納說:“許多人仍然固守着‘記者都是硬漢’的陳舊觀念。”他補充道:“問題不僅僅在於戰地記者可能會帶着創傷回來,這也涉及到圖片編輯部或事實核查部門的同事。每個人都可能接觸到令人不安的內容,並因此留下心理創傷。此外,還有來自工作本身的壓力,因為職位在不斷削減,導致更少的人不得不承擔更多的工作。”

“關於如何應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威脅以及日益增多的創傷性內容的討論仍在繼續。”朱莉安娜·魯弗斯說道。圖為她參加團隊與德國記者舉行的心理健康圓桌會議之一。圖片來源:© SWR/ Patricia Neligan

該熱線處理的來電主題多種多樣,但維爾納表示:“我們發現,職業壓力是來電中最主要的問題。個人壓力也是一個重要話題,因為這兩者往往相互關聯。”

焦慮和恐懼也是常見的主題。維爾納說:“這可能是對失業的恐懼,或是在抗議活動中擔心受到攻擊。” 這條熱線不能替代心理治療;作為同伴支持者,志願者們並未接受過診斷方面的培訓。雖然有時候來電者需要的只是傾訴,但志願者們也經過培訓,可以在必要時為他們提供後續步驟的建議。維爾納說:“例如,我們可以識別出某人是否有職業倦怠的風險,或者聽起來可能患有抑鬱症,然後建議他們尋求進一步的幫助。”

目前,該熱線平均每周大約接到一通電話,但數量並不固定,有時一周會有好幾通,有時則一通也沒有。

求助熱線項目”(Helpline Projekt)的建立

魯弗斯將該熱線形容為一次“精彩的合作”。即將更名為“歐洲新聞與創傷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Journalism and Trauma)的歐洲達特中心,“提供了該領域的專業知識,並對接了專家和臨床心理學家資源;而 Netzwerk Recherche 則提供了媒體行業的人脈。”

2021年夏天,魯弗斯和達特中心駐德國的項目經理珍妮·格林(Jeanny Gering)聯繫了 Netzwerk Recherche。維爾納說:“他們問我們是否有興趣以一種更系統化的方式,來推動新聞業心理健康這一議題。我們花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思考如何建立這個項目,特別是如何籌集資金。後來,我們萌生了通過電話諮詢提供大量心理支持的想法。”

馬爾特·維爾納出席了今年早些時候在德國公共廣播公司 SWR 舉辦的新聞業心理健康圓桌會議。 © SWR/Patricia Neligan

漫長籌備過程的一部分,是與德國業內專業人士進行了一系列討論。魯弗斯說:“作為‘求助熱線項目’的一部分,我們在德國各地與廣播公司、電台、全國性及地方性報紙組織了七場系列圓桌會議。目的是為了解當前面臨的挑戰、同行層面及管理層的應對措施,以及持續存在的需求。”

維爾納解釋說,籌款是一項挑戰。他們最初的目標是從多個資助方獲得小額捐款,但最終獲得了“少數幾家”機構的支持,其中包括《明鏡周刊》(Der Spiegel)、《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Friedrich-Ebert-Stiftung)以及德國記者聯盟(DJV)等。這筆資金足夠支持熱線試運行六個月。

“在這個試運行階段,我們找到了一個資助項目,並成功地向聯邦政府提出了申請。我們因此獲得了他們為期兩年的資金,這筆資金不僅能維持熱線的運營,還能支持我們與一所大學合作,對該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然而,這筆資金最快將於明年用盡。維爾納說:“我們的實際花費比申請的要少一些,這意味着我們希望通過新的申請來延長這個項目。我們不會得到更多錢,但可以把剩餘的資金用到2026年,這樣熱線就能多維持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將不得不研究如何為項目獲取新的資金。”

目前,該熱線由11名志願者負責接聽——他們都是專業記者,利用自己的工作之餘輪班。他們接受了密集的培訓工作坊,內容結合了諮詢技巧(如積極傾聽和有效的溝通策略)與針對記者特定壓力和風險因素的專門培訓。

負責培訓的臨床醫生、來自德累斯頓的心理治療師弗里德里克·恩斯特(Friederike Engst)解釋說,這個工作坊是互動式的,持續了數天。恩斯特和這些同伴支持者們一起,將他們自身的專業經驗和知識與培訓內容聯繫起來。

她解釋說:“培訓的重點在於發掘每個人成為同伴支持者的動機、他們自身具備的技能,以及探討他們在什麼情況下會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一條求助熱線。此外,明確角色也很重要。同伴支持者的任務是什麼?界限在哪裡?例如,應該將求助者轉介給哪些資源?如何提供諮詢和支持,同時避免提供治療和診斷。”

恩斯特補充道:“隨着服務擴展到英語,流亡新聞業的話題也變得重要起來,我們已經開始關注這一領域,並希望做進一步的探索。”

經驗與啟示

在運營的近兩年時間裡,熱線的工作不僅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到記者最需要何種支持,也為媒體從業者心理健康這個新興領域貢獻了寶貴的知識。

魯弗斯說:“關於如何應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威脅以及日益增多的創傷性內容的討論仍在繼續。”她指出,圓桌討論讓他們認識到,“被提及最多的、造成巨大壓力的因素,是數字化以及新聞業的模式轉變——即從傳統、緩慢的新聞周期,轉變為永不間斷的新聞推送;與此同時,行業職位不斷削減,而需要報道的突發新聞卻越來越多。當然,我們也聽到了關於記者受到的威脅、‘人肉搜索’、日益增多的血腥和創傷性內容,以及一種普遍的使命感失落等問題。”

魯弗斯說:“對我們來說,一個非常重要的收穫是,我們認識到讓編輯和新聞編輯室管理者接受培訓是多麼重要。他們需要能夠為員工明確角色定位,營造支持性的團隊文化,並隨時傾聽大家遇到的問題。”


Alexa van Sickle 是一名記者和編輯,在數字與紙質新聞、出版業、國際智庫及非營利組織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在加入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之前,她曾是屢獲殊榮的國際通訊和旅行雜誌《道路與王國》(Roads & Kingdoms)的資深編輯和播客製作人。

您可以根據知識共享協議條款免費轉載這篇文章

轉載


閱讀更多